《求是》:弘揚工匠精神 打造中國制造新名片
工信部網站截圖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在《求是》2016年第17期發表署名文章《弘揚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制造新名片》。內容如下(有刪節):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是我國工業未來一個時期重要的戰略任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我國制造業正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傳承文化和價值觀,更是破解制造業轉型發展難題、推動產業邁向中的務實舉措。
一、中國制造呼喚工匠精神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制造”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成本規模優勢難掩質量、品牌、創新等方面的差距。
在全球范圍內,制造強國的實現路徑和支撐條件各不相同,但追求卓越、嚴謹執著的工匠精神卻是共性因素。在現代工業文明中,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務實創新、踏實專注、恪守信譽等行為準則的綜合體現。
中國制造要順利突圍并邁上發展新臺階,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支撐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根本是創新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和講師。
二、弘揚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
工匠精神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要將精益求精、不懈創新、篤實專注的工匠精神融入現代工業生產與管理實踐,夯實基礎,補齊短板,加快形成中國制造新優勢,打造中國制造新名片。
三、著力優化工匠精神孕育生長的制度與環境
培育新時期工匠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制造強國戰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厚植工匠精神孕育生長的制度土壤,使工匠精神真正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價值內核與動力源泉,持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樹立正確導向,營造尊重勞動和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技能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建設制造強國,需要大批體現中國制造實力的一線技能型人才。
要突出產業導向,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同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統一,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實踐的精準結合,引導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密切協同、政府推動和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支持企業推行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重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建設一批示范性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建立與制造業人才培養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組織投資人才培養。完善技能型人才評價和使用政策,健全制造業人才職業標準體系,細化職業資格制度。搭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流動通道,實現職業教育與教育同認可、同待遇。推動職業資格證書和證書、職稱證書的互通互認,進一步暢通技能型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上一篇 : 《中國網》:技術與職業素養同步,打造新時代汽修人才